[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回顾】【沙龙(第41期)】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发布者:张宁珊发布时间:2024-09-24浏览次数:12

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激发青年学者学术兴趣,加强青年学者的跨学科交流,促进青年学术团队建设,第四十一期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活动于530日成功举行,内容总结如下。

 

沙龙伊始,林旺老师就“人工智能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主题对其背景进行了阐述:当代工厂中的劳动者愈发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无人工厂、无人商店等在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生产商品与提供服务。随后,他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劳动是否仍然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林旺老师认为,人工智能本身是一种机器,不能创造价值,只能转移已经凝结于其中的价值。其次,无人工厂和无人商店并非真正无人运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从未缺席。第三,人工智能带来的主要是使用价值的增长,而不是价值的增长。最后,资本家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更高效的剥削,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的对立。综上,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没有证伪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反而为其提供了新的明证。

 


接着,王建志副教授从马克思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对比的角度,讨论了人工智能并未真正解放人类的问题。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与海德格尔的非本真状态有相似之处。在马克思看来,机器的发明原本是为了将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但结果却导致了异化——人必须适应机器,劳动变得愈发单调乏味。而在海德格尔看来,技术的本质是“集置”,即技术为人安排位置,使人脱离了本真状态,成为受技术编排的存在者。人工智能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剧这种异化,使人愈发成为存在者,从而偏离人的本真状态。

 

在最后的点评环节中,张璐教授和叶立国教授一方面肯定了选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强调了理论研究必须紧密结合现实,建议研究者们一定要保持开放和发展的态度。他们的点评提升了讨论的深度和广度,鼓励研究者们进一步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适用性。

 

本次沙龙展示了学者们深刻的学术洞见。林旺老师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指出人工智能无法创造价值,只能转移已有价值,并揭示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持续重要性。王建志副教授通过对比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批判性地讨论了人工智能可能加剧人类异化的问题。这些发言不仅紧密联系现实,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理解和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和社会结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文科建设处

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