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石大人文讲坛(第24期)】刘娟教授讲授“语言文化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发布者:张宁珊发布时间:2024-06-04浏览次数:92

61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俄语语言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刘娟教授应邀做客学校24期“石大人文讲坛”,作题为“语言文化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讲坛由文科建设处主办,外国语学院承办,外国语学院赵婷廷副教授主持,全校师生百余人参加。

刘娟教授形象生动地解释了语言文化学研究所涉及的五个重要概念:文化空缺、定型、刻板印象、民族性格与跨文化交际。她对前苏联说唱诗人维索茨基–乌拉基米尔Высоцкий Владимир作品中鹳的形象与中国文化中的雨燕形象进行比较,借以阐释文化空缺的含义及产生原因。通过对比俄罗斯人和法国人不同喜好及性格品质,她指出定型和刻板印象与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并由此引出民族性格是人类的普遍特征在某一个民族的独特体现这一概念。她强调语言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作用,最能反应民族性格的就是民族语言。

刘娟教授授课现场

刘娟教授深刻阐释了语言国情学和语言文化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她通过介绍语言国情学产生的背景和语言学研究中的人类中心范式的影响,指出其缺乏深入挖掘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国情的关系的局限性。基于马斯洛娃(Маслова),瓦西里耶娃(Васильева),克拉斯内赫(Красных)给出的定义,刘娟教授依次讲解语言文化学的五个核心概念:语言文化单位、观念、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个性、先例现象。语言文化单位即富含文化信息的语言单位;观念即文化在人类意识中的浓缩体现;语言世界图景,是指不同民族从不同的角度认知同一图景,由此产生的差异性反应在语言里并由这种语言构成的对世界的描述;语言个性兼指具有语言能力的个体和语言能力,由语言-语义层面、认识层面、语用层面三个方面构成;先例现象,是大家所共知的内容,在认知层面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能够被再现。

在讲授文学作品的语言文化学研究时刘娟教授认为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的参与不是简单的阅读行为,而是创作行为。这要求读者具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良好的审美能力,否则就很难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层思想。她指出语言文化学研究的两大问题:语言文化学理论在文学研究的应用问题、文学作品中语言文化单位的发现和界定问题。她鼓励学生要主动了解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挖掘语言文化学内涵,进行创新性的尝试,提出传统方法和新兴范式的结合等方法,重点关注语言个性研究、文化观念研究、语言文化单位研究、语言文化价值研究。

刘娟强调语言、文化与文学三者之间相互包容、互为依托。文学作品历来被视为重要的语言文化价值单位,其包含的语言文化元素具有多元性、广泛性和隐喻性特点。她认为可以通过研究作品的语言单位,透视作品的文化内涵;通过分析语言文化手段,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通过梳理语篇的外部建构手段,辨析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这不但能够反映文学语境的特点,而且符合语言的本质特征。

刘娟教与听众互动

在互动环节,刘娟教授针对语言文化单位、文化符号学等问题逐一解答,鼓励学生们阅读民间口头文学和经典儿童文学,在阅读时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知识储备,体现出读者的创造性。

    本次讲座不仅加强了与会师生对语言文化学在文学学科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同时进一步开阔了其学术视野,提升了其学术眼界,为后续语言文化学习及加深学术探索提供思路。

刘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外籍院士,东北师范大学领军人才,《俄罗斯文艺》主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北京市教学由定型名师、普希金奖章”获得者。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俄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化及区域国别学等领域研究,出版著作3部,主编著作2部、系列丛书1套,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编写国家标准1部,提交咨询报告多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各1项。

(文稿:邹文博)